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 宗旨-主愛人 尊重生命
::: 字體字級:  較小字體   預設字體   較大字體
捷徑位置:首頁 >> 訊息專區 >> 媒體報導
:::
媒體報導
 
媒體報導內容
標  題

地震後一直頭暈 4招走出動暈症

張貼日期
2024-05-31
張貼單位
本院
內  容

日期:113.05.31
媒體:自由時報
原文出處

文│耳鼻喉科 郭家瑋醫師

 台灣位處地震帶上,時不時就可能天搖地動,尤其今年4月3日的花蓮大地震,全台皆感受強烈,之後更是有感餘震不斷,讓許多人常會有頭暈的感覺,有時候甚至分不清楚:究竟是真的有餘震、或者只是自己頭暈罷了?

焦慮性格 易罹地震後頭暈症候群
 針對這種現象,同樣身處地震帶的日本,曾做過研究。2016年熊本大地震後,醫學專家對災區民眾進行調查,發現約4成的人在地震主震後,即使站在平地上,仍有不自主身體搖晃的頭暈感,將其稱為「地震後頭暈症候群」(Post-Earthquake Dizziness Syndrome,PEDS),這種頭暈通常始於地震發生後1週內,可能持續長達4個月,且多半發生在密閉的室內環境。

 研究同時發現,符合下列狀況的民眾,有較高機率產生「地震後頭暈症候群」:年齡大於21歲、女性、地震時身處較高樓層(高於3樓)、原本就有耳鳴或耳悶塞感的患者、焦慮性格、自律神經失調、過往容易暈車、暈機、暈船者。

 由以上分析可知,「地震後頭暈症候群」不只是生理層面的問題,有更大一部分牽涉到了個人平時的心理層面問題。

 生理方面,容易暈車、暈船、暈機者,往往是因為本體感覺、視覺、以及前庭(內耳)平衡覺不同步,導致腦中樞出現混亂矛盾的現象,因而產生頭暈的感覺。

 簡單舉例,平常我們坐在車、船、飛機等移動中的交通工具內,身體會跟著晃動,因此本體感覺及內耳前庭告訴大腦「你正在動」;但對眼睛而言,交通工具內部是密閉空間,看起來沒在動,因此眼睛告訴大腦「你沒在動」。大腦此時就混亂了:到底有動?還是沒動?於是就會頭暈,而這種現象稱為「動暈症」(Motion Sickness)。

適度服用暈車藥 少看震災新聞
 心理層面,則主要是本身的焦慮性格,可能誘發一系列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、以及類似驚嚇反應的狀況,因此有頭暈現象。而這種因為心理層面引起的頭暈,通常會較持久。到底「地震後頭暈症候群」該如何緩解呢?知道其大致形成原因後,建議可以從解決動暈症及焦慮雙管齊下:

●盡量避免長時間待在室內密閉空間。

●多將注意力望向遠方。

●針對持續頭暈症狀適度服用暈車藥。

●有焦慮性格者,盡量避免看過多地震災情新聞。若焦慮已影響日常生活如嚴重失眠,建議至心理衛生科就診。

 
︾開啟網站導覽